綠葉制藥集團成立于1994年,是一家以研發為核心的國際化制藥企業,榮獲2024年中國醫藥創新企業100強第一梯隊,專注于抗腫瘤、中樞神經系統等高端藥品研發與生產,其核心藥品及技術擁有多項突破性專利,憑借國際化布局和研發實力常年穩居行業前列!
在全球“雙碳”目標加速推進的背景下,制藥行業面臨能源成本攀升與低碳轉型的雙重挑戰。以綠葉制藥南京生產基地(以下簡稱:南京綠葉)為例,其制冷站冷機設備耗電量就達199.7萬kWh/年。
面對制冷站普遍存在的“經驗調控低效、設備運行冗余”痛點,南京綠葉攜手深度智控,基于深度智控(DeepCtrls)的DeepBot,采用“PhyAI”高精度建模與全局尋優技術使制冷站房節省電量近20萬度/年,綜合能效提升8%(不含主機接入),二期增加冷站主機節能、預計綜合能效可達15%以上,為工業綠色轉型提供可復制的系統節能4.0技術驗證。
一、破局:傳統制冷站的三大能效難題
南京綠葉生產基地制冷站配置4臺冷水機組、7臺冷凍水泵、2臺冷卻水泵冷卻塔。在用電量方面,冷機年用電近200萬kWh,冷卻水泵用電近30萬kWh,冷凍水泵總用電約50萬kWh,其中,冷機能耗較高。原系統運行中主要三大改善思路:
1、冷機群控:依賴人工經驗設定參數,機組群控、出水溫度、電流限定值缺乏性能模型分析,且部分時段主機運行負載率偏低,低負載時主機效率降低造成能源浪費;
2、冷凍水泵調控:冷凍水泵固定策略無法響應動態工況,同濕球溫度下不同冷凍側壓差場景采用相同頻率,冷凍水泵頻率波動致供回水溫差失控;
3、冷卻塔運行:人工調節冷塔導致接近溫度偏離最優值,系統整體效率損失較高。經現場調研發現,1臺水泵運行頻率設定最低18Hz,濕球溫度低于10℃時,水泵頻率接近下限設定頻率;濕球溫度高于10℃時,同濕球溫度下頻率變化范圍較大,冷卻水溫差約為3~5℃。如何打破“經驗依賴”,實現全鏈路智能監控,成為制藥企業綠色升級的突破口。
二、技術革命:從單機優化到系統級全局尋優
深度智控基于新一代智能體DeepBot能效智控方案,通過自主可控的軟硬一體化設計,構建南京綠葉覆蓋冷機、水泵、冷卻塔的全維度智能優化方案,突破傳統單點節能局限,實現三大技術躍遷:
1、高精度數字模型:讓設備“開口說話”
通過自研算法構建制冷機組、冷凍水泵、冷卻水泵以及冷卻塔的設備能效特性模型,精準刻畫設備性能特性輸入輸出關系(性能系數矩陣),模型預測值與實際運行數據的年均方根誤差(RMSE)<3%,為系統優化提供可靠數字基座;
2、全局動態尋優:破解“節能悖論”
采用AI強化學習策略與能效仿真對上萬種控制參數組合進行能耗模擬,突破空調系統單一設備節能可能引發的系統能效制約。例如,冷卻水泵降頻雖可省電,但可能導致冷機效率下降,全局尋優技術通過動態平衡實現整體能耗最小化,逼近系統理論能效極限;
3、數字孿生實時驗證:看得見的節能價值
基于BIM模型構建中央空調系統三維模型數字孿生平臺,實時監控系統能效、節能率及設備狀態,實現“預測-優化-驗證”閉環管控。運維人員可通過孿生系統直觀掌握每臺設備的節能貢獻度,迅速提升決策響應速度。
三、成果落地:經濟與環保的共贏方程式
項目實施后,南京綠葉生產基地制冷站實現:
● 年節電量20萬度
● 綜合能效提升8%
更深遠的是,這一升級將為南京綠葉構建了“節能即競爭力”的護城河,在制藥行業監管趨嚴、ESG評級權重提升的背景下,低碳化、智能化設施成為企業獲取政策支持、贏得市場口碑的關鍵籌碼。
南京綠葉的實踐印證:傳統工業節能已從“設備改造”邁入“系統級智能優化”時代。據國際能源署預測,工業領域通過智能化能控可實現全球15%的碳減排目標。深度智控正以綠葉制藥案例為起點,攜手更多企業破解“不可能三角”——在保障生產穩定性前提下,實現能耗、成本、碳排的同步下降。
未來,深度智控將繼續深耕新一代“PhyAI”節能賽道,以技術之力推動更多行業跨越能效鴻溝,讓每度電創造更多美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