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4月30日,以“挖掘鄉土文化資源價值 促進京西文旅融合發展”為話題的京西山水第三屆妙峰山文化沙龍在妙峰山景區“齊天樂茶院”隆重舉行。本次活動以輕松、幽默的漫談形式,深入梳理妙峰山廟會中的“三香文化”(香道、香會、香客)等民俗基因。活動吸引了來自生態、文旅、民俗學、社會學等領域的近20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,以多元主體的思想碰撞為研討核心,共同探討門頭溝區鄉土文化資源的保護與利用,為妙峰山廟會文化賦能、推動京西文旅經濟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。本次活動由中國科學院地理所教授、永定河文化研究會會長譚杰主持。
妙峰山廟會始于明代,迄今已有400余年歷史,完整保留了明清時期廟會的傳統風貌,被譽為“華北民俗文化的活化石”。在本次活動上,專家學者們觀看了順義區仁和鎮吳家營萬一善老會的秧歌、京西門頭溝隨意鞭、豐臺辛莊騰躍開心舞龍隊等極具地方特色的武會表演,體會了妙峰山廟會深厚的民間文化底蘊。
隨后進入文化沙龍環節,與會專家圍繞主題展開深入交流。首先,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學院卜希霆教授發言,他說妙峰山廟會是京西民俗文化的“活化石”,應通過數字化手段記錄與傳播,打造沉浸式文化產品,形成妙峰山IP,提升京西文旅的吸引力。
門頭溝區文旅局原局長劉貴清在發言中強調,妙峰山廟會400年的傳承,是國家級非遺項目。在新的時代背景下,需將廟會傳統技藝與旅游產品結合,形成特色產業鏈,帶動村民增收。
北京聯合大學文化遺產研究所所長顧軍老師,從非遺保護角度提出,要建立系統化傳承機制,推動妙峰山廟會的創造性轉化、創新性發展。
中國民俗學會理事、天津師范大學教授吳裕成,以天津口述史經驗為例,建議深挖妙峰山廟會的民間傳說與歷史故事,豐富文旅體驗內涵,加大宣傳力度,促進京津一體發展。
門頭溝區文聯作家協會名譽主席馬淑琴老師,呼吁加強文學創作與廟會文化的聯動,以文學作品擴大影響力。
北京林業大學曹新副教授詳細介紹了“妙峰香道尋跡計劃”內容,提出妙峰山香道是西山文化帶的一部分,香道終點的金頂娘娘廟是明清和民國時期華北地區的文化信仰中心,輻射范圍甚至可達海外,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。”通過“尋跡計劃”普及傳播香道文化線路遺產,逐步喚醒人們對香道文化保護的共鳴,擴大民俗文化影響力,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精神,從而推動妙峰山地區文旅融合發展。
原北京民協民俗專委會主任包世軒、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原總規劃師高潮分別從民俗研究成果活化利用、景區空間優化設計角度提出建議,強調傳統文化需與現代需求接軌。
中國藝術研究院李澤坤博士強調了藝術是連接傳統與現代的橋梁,妙峰山廟會可通過增加藝術展、手工藝市集等形式吸引年輕群體,同時將鄉土文化轉化為可持續的文旅經濟動能。他提出,未來應整合多方資源,推動藝術與景區文旅深度融合,形成“以文塑旅、以旅彰文”的良性循環,為門頭溝區鄉村振興注入活力。
永定河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冉連起老師,以“薪火傳承”為主題進行講述。他談到“在百年民俗調查之際,文化巨變之期,如何讓妙峰山這座文化高峰香火更旺,成為大眾的文化,要利用多種形式,包括網絡傳播(大V),講好妙峰山的故事。采取多種文化宣傳服務保障方式,交通安保商業服務保障方式,共同營造良好的文化環境,建設好妙峰山這座民俗高峰,從而提高公眾的關注度,拉動旅游消費。
妙峰山花會協會秘書長、景區綜合部經理趙東軍在發言中介紹,景區正依托廟會文化開發特色研學路線與沉浸式體驗項目,將聯動周邊村落打造全域旅游新格局。
活動尾聲,譚杰教授做了總結發言,他指出此次文化沙龍的順利舉辦,通過全方位探討門頭溝區鄉土文化資源向經濟價值轉化路徑,為 “京西福地” 品牌建設注入新思路。是民俗文化在保護傳承利用中不斷活化,煥發新光彩的新探索,是貫徹落實“文化興區”戰略和“美麗鄉村建設”戰略的重要舉措。
?未來,門頭溝區將繼續以文化為紐帶,以妙峰山廟會為載體,加大聯動研究力度,不斷推出創新學術成果,持續擦亮地區特色民俗文化品牌,全力打造 “京西福地”IP,為構建門頭溝區文旅產業新格局,做出我們共同的貢獻。